close
布袋戲又稱為布袋木偶戲、手袋傀儡戲、掌中戲、指花戲,起源於十七世紀中國福
建泉州及漳州,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,戲偶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
料做成的服裝,演出時將手伸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,因早期演出的戲偶用布料
所做的袋子,因此有布袋戲之通稱。布袋戲偶包括身架、服飾、盔帽等,傳統布袋
戲高度約三十公分,種類有生、旦、淨三大類,後來衍生有生、旦、花臉、神道、
精怪、雜角等六類,就傳統布袋戲而言,一個布袋戲班形成,起碼要準備此六大類
戲偶約八十個布袋戲偶,為一般布袋戲藝人俗稱的一擔籠。一九七零年三月二日,
黃俊雄率領的雲洲大儒俠於台灣電視台演出,曾締造全台百分之九十七的超高收視
率,一九七三年政府以推行國語的名義,開始要求布袋戲改為國語配音,一九七四
年六月十六日,政府以推行國語及妨害農工正常作息為由,禁止電視台播出雲州大
儒俠和所有的布袋戲演出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