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昔日的農村社會,農民們將脫了穀粒的稻草桿,紮束成一小捆一小捆的稻草欉,旋
開來豎立於田間,讓炙熱的太陽曝曬,等這些稻草乾燥之後,再將稻草欉重疊在一
起,高度約有二至三公尺,上層是斗笠型尖頂,中圍圓形而寬、底盤略窄一些,外
觀像個大陀螺,這種稻草堆是台灣農村的特殊景觀。稻草堆閩南語叫做「草垺」,
下雨時,因為有斗笠光頂的遮蓋,雨水順著草桿滑落地面,不會因滲水入內而造成
腐爛;有時底部墊上了石頭,也可防止積水滲透侵蝕、浸爛稻草。一座座的草垺也
代表了農家辛勤的結果,稻米收穫的多寡,可從草垺的數量得知,堆得越多越大,
表示今年的收穫越好越豐富。
以前的農村庭院隨處可見一堆堆的草垺,不過現在幾乎全消失了,當年草垺的稻草
桿,從頭到尾都有用處,是早期農家建築房屋與製造日用品的重要材料,可製成草
鞋、草蓆、草繩、屋頂材料、綑紮農產品、保護農作植株與幼苗、栽培洋菇草菇等
用途,家庭主婦起灶煮飯炒菜時,也會抽幾根稻草點燃升火。小時候常在草垺旁玩
耍、還頑皮的爬上爬下,把稻草桿拉的亂七八糟,最後免不了給長輩修理一頓、屁
股挨打了。
草垺現在已經不容易見到了,因為農業機械化了之後,割稻機已取代了人工打稻榖
的程序,稻桿子也給機器攪碎當肥料,當然也沒有稻草叢可以堆成草垺了,除了鄉
下極少數地方被刻意保存之外,草垺和稻草人一樣,已完成時代託付它的責任和使
命,稻草人不用再孤獨的站在田裡守著稻米,草垺也逐漸在農村中消失,在人們記
憶中慢慢的遺忘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