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昔日的農村社會,農民們將脫了穀粒的稻草桿,紮束成一小捆一小捆的稻草欉,旋

開來豎立於田間,讓炙熱的太陽曝曬,等這些稻草乾燥之後,再將稻草欉重疊在一

起,高度約有二至三公尺,上層是斗笠型尖頂,中圍圓形而寬、底盤略窄一些,外

觀像個大陀螺,這種稻草堆是台灣農村的特殊景觀。稻草堆閩南語叫做「草垺」,

下雨時,因為有斗笠光頂的遮蓋,雨水順著草桿滑落地面,不會因滲水入內而造成

腐爛;有時底部墊上了石頭,也可防止積水滲透侵蝕、浸爛稻草。一座座的草垺也

代表了農家辛勤的結果,稻米收穫的多寡,可從草垺的數量得知,堆得越多越大,

表示今年的收穫越好越豐富。 

 

以前的農村庭院隨處可見一堆堆的草垺,不過現在幾乎全消失了,當年草垺的稻草

桿,從頭到尾都有用處,是早期農家建築房屋與製造日用品的重要材料,可製成草

鞋、草蓆、草繩、屋頂材料、綑紮農產品、保護農作植株與幼苗、栽培洋菇草菇等

用途,家庭主婦起灶煮飯炒菜時,也會抽幾根稻草點燃升火。小時候常在草垺旁玩

耍、還頑皮的爬上爬下,把稻草桿拉的亂七八糟,最後免不了給長輩修理一頓、屁

股挨打了。

 

草垺現在已經不容易見到了,因為農業機械化了之後,割稻機已取代了人工打稻榖

的程序,稻桿子也給機器攪碎當肥料,當然也沒有稻草叢可以堆成草垺了,除了鄉

下極少數地方被刻意保存之外,草垺和稻草人一樣,已完成時代託付它的責任和使

命,稻草人不用再孤獨的站在田裡守著稻米,草垺也逐漸在農村中消失,在人們記

憶中慢慢的遺忘。

 

消失的草垺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消失的草垺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ng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